剛剛看到這個訪問,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pYG_pt2C5mQ&ab_channel=%E5%A4%A9%E4%B8%8B%E6%96%87%E5%8C%96
感覺應該抽空來研究一下金剛經,
人生的很多不快樂,大部分來自放不下的 "我執"
以下來自我和chatgpt 的對話
- - -
Q: 想要而得不到的感覺,對應佛教用語中"貪嗔癡" 中的何者?
A:
在佛教的「貪嗔癡」中,「想要而得不到的感覺」主要對應「貪」。
原因:
貪:指對於事物的強烈渴望與執著,尤其是對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無法滿足時,會生起不滿、苦惱的感受。例如,對於某個想得到的東西卻得不到,內心便會因渴求未果而感到痛苦。
嗔:通常是當貪欲無法滿足,或遭遇障礙時所引發的憤怒或怨恨。若「得不到」進一步激發內心的煩惱與不滿,可能會轉化為嗔。
癡:是一種無明或不了解事物真相的狀態。「貪」和「嗔」的根源常源自「癡」,因為對無常、無我的真相不了解,才會執著於渴求和怨恨。
因此,「想要而得不到」本質上是**「貪」的表現**,但若因得不到而生氣或怨恨,則可能包含了「嗔」的成分。而這些煩惱的根源,最終仍可歸因於「癡」。
Q: 何謂 無常、無我的真相?
A:
在佛教中,「無常」和「無我」是理解宇宙與生命真相的兩個核心觀念,並被視為解脫煩惱的重要基石。以下是詳細說明:
1. 無常(Anicca)
定義:指一切事物(包括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)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,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不變的。
例子:
- 自然現象:四季輪替、日月交替。
- 人生現象:青春易逝,健康會衰退,生命終究會結束。
- 心理現象:情緒、想法也不斷改變,快樂與悲傷皆非永久。
啟示: 無常告訴我們,不要對事物產生執著,因為即使是喜愛的東西或美好的狀態,終將改變或消失。認清這一點,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痛苦。
2. 無我(Anatta)
定義:指事物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「自我」或「本質」。我們以為的「我」其實是由五蘊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暫時聚合而成,並非實在不變的存在。
例子:
- 身體:由細胞組成,細胞不斷新陳代謝,並非恆常不變。
- 心靈:情緒、想法、記憶會隨經歷改變,所謂的「自我」只是暫時性的概念。
- 事物:一棵樹看似獨立存在,但實際上依賴陽光、雨水、土壤才能成長,無法脫離因緣而單獨存在。
啟示: 無我提醒我們,世間沒有固定的「我」或「我的東西」。執著於「自我」或「擁有」會導致痛苦,因為這種概念本身是虛幻的。
無常與無我的真相
佛教認為,煩惱源自於我們錯誤地認為:
- 世界上有恆常不變的東西可供依賴(違背無常)。
- 我們有一個真實、固定的「我」或自我中心(違背無我)。
當我們理解並接受這兩個真相,就能減少執著與煩惱,進而達到解脫的境界。這種智慧稱為**「如實知見」**,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正確認識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